我们如何听到声音?以下是我们耳朵工作原理的快速概览:
1.耳廓
耳廓具有收集声音的作用。通常,双耳协同工作可以判断声源及其方向,并把它同其它声音分开。耳廓由软骨组成,表面被覆皮肤。软骨组织的成分因人而异,所以每个人耳廓软硬程度都不同。耳廓不仅血管少,脂肪层也少,因此,寒冷时,耳廓易被冻伤。
2.耳道
外听道并非是一条笔直的通道,而是呈“S”形弯曲,外段向内、向前且微向上,中段向内、向后,内段向内、向前而微向下,故在检查外耳道深部或鼓膜时,需将耳廓向后上提起,使外耳道呈一直线方易窥见。
中耳腔是颞骨内的含气腔,腔内衬有粘膜。中耳腔内有3根听小骨和两条小肌肉,它们由韧带连接起来;另外还有咽鼓管的内耳开口、卵圆窗和圆窗。
1.鼓膜
鼓膜是中耳和外耳的分界,呈椭圆形,中间稍向内凹陷,色灰白,较透明,与耳道底呈30度角。鼓膜宽8mm,高约9mm,厚0.1mm,质地韧,其构造分三层:外层是皮肤层,中层由浅层的放射状和深层的环状纤维组成,它们使得鼓膜能承受一定的气压和水压并抗感染,内层为粘膜层,与鼓室粘膜相连续。儿童的鼓膜薄而有弹性,年龄越大,鼓膜越厚且越僵硬。鼓环将鼓膜固定在某一位置,成为在外耳和中耳之间的一层防水防气的屏障。
2.听骨链
听骨是人体最小的骨头,在中耳腔内,分别叫做锤骨、砧骨和镫骨。这些听骨由韧带连接并悬挂起来形成了听骨链。
3.咽鼓管
咽鼓管是中耳通气引流的唯一途径,也是中耳感染的主要途径。它的一端开口在较高的中耳鼓室腔,另一端开口在较低的鼻咽部。通过咽鼓管在鼻咽部的开口,空气可从外界直接进入中耳腔。如果咽鼓管功能不佳或不通畅,中耳腔就会出现负压或部分真空,导致鼓膜内陷,听骨链功能不佳。负压还可将中耳腔粘膜中的液体吸出到中耳腔,出现中耳积液,导致传导性听力下降。
内耳不像听骨链那样,可单独分离出来。它是颞骨岩部的一系列管道和腔隙。这些管道和腔隙内充满了两种液体:外淋巴液和内淋巴液。内、外淋巴液由一层膜分隔。内耳分为三个部分:半规管、前庭和耳蜗。
1.半规管
半规管分为上、后、外半规管,它们两两垂直。半规管维持人体的平衡,主管旋转运动,不具有听功能,但由于淋巴液在内耳是连续的,因此伴随着听力损失而出现的平衡问题如眩晕、呕吐等都与之有关。
2.前庭
前庭很小,形状不规则,在卵圆窗内镫骨底板之后。
3.耳蜗
耳蜗,顾名思义,像蜗牛一样,盘绕2.5~2.75圈。骨迷路的内壁被骨性螺旋板分成三部分,这三部分组成了三个锥形的管腔(阶),外面两层含有外淋巴液,顶部是前庭阶,底部是鼓阶,中间较小的三角形管腔是中阶,又叫膜迷路,其中含有听神经末梢分支。
4.毛细胞
毛细胞是听觉细胞,3500个内毛细胞和12000个外毛细胞很有序的排列着。普遍认为外毛细胞比内毛细胞敏感35dB,因此更容易被大声和耳毒性药物损害。
5.神经
神经冲动沿着神经纤维传导,多根神经纤维形成了螺旋神经节,多根螺旋神经节像缆绳一样集结,形成了耳蜗神经,传递着电—化学能。前庭神经和耳蜗神经最终合并成听神经(第八对脑神经)。
6.蜗后
听神经约由30000根神经纤维组成,其中95%与内毛细胞相连接,还有5%与外毛细胞相连接。
7.听觉通路
耳蜗神经和前庭神经合在一起,形成听神经,它们离开蜗轴以后,与面神经并行在内听道中。在上行到大脑的途中,每根神经纤维都与其周围的神经保持着有效的距离。常说的大脑皮层、颞叶和听皮层都在大脑中枢。耳朵对言语的理解不起作用,它只是把声音的频率和强度传递给大脑,只有大脑才能将它们译成有意义的东西,如:语言、音乐、噪声等。事实上,大多数听觉纤维都交叉到对侧,留在同侧的较少,因此右耳听到的声音一般在左侧大脑半球进行分析。大脑半球有优势倾向。